我家的“奇货可居”
日期:2005-09-02   来源:

    赵德铭我自幼家境贫寒,无钱购买课外书。但受父亲的影响,对书籍,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充满了热爱,总是想方设法借来阅读。初中毕业应征入伍后,我每月有了六元的津贴,我便将其尽量都买了书。当了干部以后,我的收入微薄,但依然将很大一部分买了书。日积月累,我也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那时的书价与今天相比,简直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且看我“囤积”的这些“奇货”——1959年版本的《唐宋词选》,定价0.52元;1962年版本的《儒林外史》,定价1.35元;1973年版本的一套五本《三国志》定价5.30元;1974年版本的《红楼梦》,定价3.45元;1975年版本的《水浒全传》,定价2.95元;1979年版本的《三国演义》,定价2.36元;《唐宋诗举要》,定价1.10元;就连现在已卖到近200元的《辞海》缩印本,也只有28.90元。即使到80年代后,一套《全唐诗》,其定价也只有48.20元。可是自进入90年代后,这些古典文学的价格,就像打墙板一样往上翻。我粗略算了一笔账,就我书架上这些不起眼的书籍,若是现在购买的话,少说也得几千元哩,可那时只用了不过一二百元,这不是“奇货可居”,又是什么呢?
  当然,若要将书当作摆设的话,我这些书籍就显得太寒酸了。他们没有现代化的精美包装,有的纸已泛黄,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纸张奇缺,那时出版的书籍,纸质就更差。但我至今仍像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些书籍。因为我觉得,其一,它们是我人生经历的记载,每当随便拿起一本,看到那上边购买的年月及地点时,就会勾起当时的一串串故事。其二,他们虽陈旧不堪,但在阅读中,决不会有“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发生,不像当今的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精装本”,里边错别字多得能把人绊倒。其三,它们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在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作品的“前言”中,出版者都要在“古为今用”的幌子下,小心翼翼地作点“小文章”,并在最后都要对书中的“封建糟粕”狠狠批判一番。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总会引起人对那个年代的许多感慨。
  藏书、爱书、读书,使我简朴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每每凝视我的书架,一本本地翻我的旧书,我都感到自己是多么地富有。

关键词:|奇货可居|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