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出来的真相让纳税人心疼
日期:2008-12-05   来源:
  11月26日,网络论坛一组37张照片,全面曝光了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公务旅行团”从组团到结账的全部资料,行程与消费,“团员”姓名、职务、护照号都赫然在目。
    政府公务预算结算以及审批监管事关依法行政,反腐倡廉则关系执政党兴衰。这无疑都是严肃的命题,但现实发生的一切却很荒诞。有些官员国内玩腻了想出国,还要拿“考察国外人力资源和政府机构管理”当“画皮”,挥霍纳税人的钱指点“世界江山”,纳税人都没机会知道。
    “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借鉴国外经验发展自己,出国考察本有积极意义,无奈异化为今日的“出国福利”、公款世界游,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不少中国公务员出手阔绰,甚至连带培育了一个从买邀请函到办手续再到旅行的食物链。
    财政支出中的 “三公”(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居高不下。央视“新闻1+1”栏目中新闻观察员王锡锌给出的数据是,一年“三公”加起来,费用可能接近九千亿。九千亿是什么概念?可能相当于财政支出的接近30%。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央行政管理费用大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而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也曾表示,“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
    南都网正在进行 关 于“公务员出国旅行团”的网络调查,185票的暂时统计中,178票认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毫无感觉”,只有7票认为“闻所未闻、出乎意料、大吃一惊”。
    看来以出国考察为名公款游玩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务员出国考察显然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利用的是公务时间。纳税人的监督权利为何如此苍白?《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分析道,愤懑源于这样的逻辑:纳税人供养着公务员,公务员却毫无顾忌地浪费公帑满足私欲,而且纳税人根本无法阻止。
    早在1993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出《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内,这么多的规章制度就不能刹住公款出国旅游的风气呢?到底是药方不灵,还是执行不力?如何才能真正杜绝这种现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副主任任建明建议,可以把所有政府因公考察的计划在网络上公布,把考察回来后所写的考察报告也公开,让公众评价是否有必要去考察、考察的效果如何。必须健全社会监管体系,扩大社会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领域,使政府和官员受到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和制约,让纳税人来看管好自己的钱,提高政府财政资金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姜锦铭)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