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线员工做“吹哨人”先要解除他们的心忧
日期:2022-05-18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在中国民用航空局近日举行的月度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民航局负责人表示,不管是“灰犀牛”事件,还是“黑天鹅”事件,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征兆和迹象。一线员工要敢做“吹哨人”,要看到安全工作的隐患短板,及时报告发现安全生产中的风险隐患,敢于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吹哨人”最早是指吹哨提醒行为人谨慎行事的英国警察,后来其概念逐渐延伸。如今,“吹哨人”可以理解为某个领域、行业或企业中,针对某些问题发出预警或揭露举报相关问题的内部人员。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工作在一线的员工更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内情,能更早地发现隐患、问题,若他们敢于、愿意及时“吹哨”,会在很大程度上将隐患化解在萌芽之时,从而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行业、企业的管理成本也会因此降低。

  在我国,食品药品、消防、环保、特种设备、金融证券等不少领域都在探索“吹哨人制度”。很多行业、企业都意识到,一线员工做“吹哨人”是筑牢行业、企业安全防线的重要力量,不少行业、企业都会对发现问题的员工给予重奖。

  然而现实中,由于“吹哨人”发现的问题多属要害,其“吹哨”行为极有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及生产,甚至会损害一部分人及企业的利益,他们被打击报复、歧视的情况屡见不鲜。安全生产举报热线无人拨打、“重金悬赏”无人揭榜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打消一线员工“吹哨”的顾虑,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设置“听哨人”的角色或机制。不少企业汇报层级多、流程复杂,容易耽误问题解决速度和办事效率,因此,企业不妨探索建立“哨音回收机制”,拓宽投诉、举报渠道,确保上传下达的通畅。

  其次,要对“哨声”有回应、有激励。对于“吹哨”的一线员工,不妨根据反映问题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及时跟进、查实并解决问题。

  再者,要为“吹哨人”加一把“安全锁”。“吹哨”行为本身是在为安全生产加“安全锁”,“吹哨人”的安全也需要得到保护。一方面,要保护“吹哨人”的个人信息、人身财产安全等;另一方面,要预防、避免打击报复“吹哨人”的行为。

  事实上,不断完善“吹哨人制度”,形成尊重“吹哨人”的氛围,让人们敢于“吹哨”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相关制度、机制的落实、完善,在企业乃至全社会形成对安全隐患、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和共识,去倒逼、震慑企业保证生产的安全、产品的质量,进而保证公众的健康、生命乃至社会的安宁。(杜鑫)

责任编辑:胡睿琳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