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艺人的木偶情缘
日期:2024-04-23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妖怪,哪里逃!”随着一阵紧锣密鼓的铜器声,从戏台一角蹦出个孙悟空,霎时,台下掌声雷动。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文化活动室,华阴桥营村木偶剧团正在排练。

每逢周一、周四,四面八方的木偶爱好者就会聚到这里,弹、拉、学、唱,切磋表演木偶戏。桥营村木偶戏班子的这项活动得益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传承人王振忠、华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桥营木偶传承人王振英兄弟俩的悉心指导,二人被并称“木偶王”。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桥营村木偶剧团成立于1919年,到王振忠、王振英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传人。

耄耋之年的王振忠,十七岁时跟随木偶戏第三代传人牛军壮学艺,先在西安长安木偶剧团接受培训,拜袁克勤、薛鹤龄老师为师,出师后在桥营木偶剧团一边当导演一边演出。六十多年来,他始终以火热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这一戏曲艺术表演之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获得渭南市传承人的称号。近些年因身体原因虽不能从事演出,但情怀不减,时常关注活动,并适当给予指导。谈起木偶戏,他总是激情满怀,跃跃欲试。

王振英从小学艺,擅长木偶操作表演,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经常活跃在农村艺术舞台上。他自幼跟随哥哥进入桥营木偶剧团,后加入华阴县(今华阴市)革新社木偶戏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革新社解体,他回到桥营村重新进入村戏班。戏班以本村人为班底,大型演出时人手不够,还会从外村临时邀请艺人过来帮忙。

王振英说,木偶头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同情境下的头饰、衣着打扮不一样。表演人根据剧中人故事发展需要,用木棍或竹棍撑起胳膊,做出如抬头、低眉、甩袖、作揖、抡枪舞棒的动作,用拉线做出眼睛转动等动作。

“当然还有难度比较大的动作,如官人的甩帽翅、相公的挑水、孙悟空的翻筋斗云,都是由艺人的双手操作来完成。”王振英介绍,有时要保持一个动作的持续性,手指必须长时间弯曲,久而久之手指就变形了。说话中,老人伸出右手,露出了不规则的“7”字形食指。演戏是快乐的,但也为他留下了这一终生的憾事。

为了更好地发挥木偶表演艺术,使这一艺术形式广泛深入人心,王振英随桥营木偶剧团演出到过渭南、蒲城、白水、大荔等地,他演的《祭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以步履稳健、动作麻利,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又能唱,声音刚强洪亮,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时候,农村的剧团属于业余性质,逢年过节在本村演戏,生产队给记工分,男工每天十分,算一个劳动日,女工每天九分。出外演戏,村上联系的照样有工分。记得那一年在蒲城县的演出,原计划三天,结果演了半个月。在一个村子演出,另一个村子提前就下了邀请,他们一再推脱。人家晚上等到戏结束后就把戏箱拉走了,无奈只有接着演。回村后,村上认为耽误了生产,每人扣去八个劳动日。

王振英有四个孩子,说起抚养孩子,老婆有诉不完的委屈。“人家的戏比娃重要”,说着低下头揉起了眼睛。他常常外出演戏,即使在本村,晚上都是后半夜才回家。

那一年,一个孩子发烧,他外出演戏,老婆用毛巾敷在孩子额头,又是给孩子喂水。捎信让他回来给孩子治病,他就是放不下戏,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个小儿麻痹。

演戏不仅仅是王振英的爱好,在他看来,戏大于天。他无论干啥,一边干活一边唱戏,有时灵感来了,便放下工具,双手比画着木偶人物,琢磨一个动作的最好方式。对于木偶表演,他有着自己的坚守:“一定要使木偶成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喜怒哀乐,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使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他表示,首先从自我做起。“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己在劳动生产中不断摸索,和别人的交流中不断探讨,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现在,八十多岁的王振英还能亮一嗓子秦腔戏,还能担当文戏的木偶操作。而更多的是指导新人新秀,继承和发扬光大桥营木偶戏。

农村民间剧团没有严格的活动章程,农闲时定期活动,人多人少无所谓。农忙期间,或家里有个大情小事的,说不来就不来了。

2017年华阴市文体局组织文化巡回演出,团里计划排练几出戏,又从外地借调了一些人。正当紧锣密鼓地排练时,团长家里有事了,一时半会儿来不了,大家推选王会昌担任临时团长,领导大家排练,准备参加巡回演出。

剧团成员王会昌患胃癌,做了手术没几年,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为了戏团的荣誉,他挺身而出,担起了责任。要拿出几出好折子戏,甚至于排练一部本戏,供不同地方选择演出,需要足够的力量。文乐坊(板胡、元胡、底胡、笛子)、武乐坊(原鼓、打扇、勾锣、平锣)都需要人手。王会昌四处奔波,张罗人才组织排练。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家人劝他不要演了,好好休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吃些药坚持了下来。会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极力夸奖。当问起他当年当团长的感受,他不好意思地说:“都过去了,想起来也实在不容易。”其他人则异口同声地说:“当得好,出力了!”

木偶戏作为戏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活跃在当地的庙会上,再就是农村的红白喜事上。桥营木偶剧团二三十个成员,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八十多岁的老艺人,也有四五十岁的文艺爱好者。他们凭着对木偶戏的爱好,对这门艺术的爱好,自愿聚集在一起,没有报酬,也不怕辛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他们有一种信念,相信有一天,桥营木偶戏会走得更远。

□刘聪梅  蔺平良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