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往”之风
日期:2024-02-20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白居易有诗句“往者不可追”,但其家乡渭南人却偏爱“追往”。人们把“走亲戚”叫“出门”,把常年密切来往的“出门”叫“追往”。

  追往的主角是出嫁的女子。女子出嫁叫“打发娃”或“给人”,之后称“出了门的人”。先前俗语“嫁出的女,泼出的水”,是说女子出了门就成了男方家的人,而生养她的父母家则成了娘家,这之后基本就指望不上了。果如此,女儿只能以“客”(方言读kei)的身份再进娘家门,姊妹们多了就叫“女们”——这自然是娘家最重要的“女客”,这时登门叫“来”不叫“回”。如街道上有人问“你几时回的”,那是在问回家的男子;如问“你几时来的”,必定是问出嫁的女子。

  出嫁女子在女婿的陪伴下来娘家做客,首件大事便是按事前沟通(母亲一般会参与)拿足拟选追往亲戚的礼馍,即每家6个大馍,2个油角角,逐一登门以确定“追往”与否。选择追往,对方会给你的馍笼里留下2个大馍,再搭上一碟或一碟半(8个或12个)小蒸馍;不选择者,收下油角角,而大馍一个也不要。这时有人默不作声,也有亲戚委婉解释,你不需再问,接受就是。

  亲戚追往不追往,差异很大。追往的,女们逢年过节都要来,如春节、看麦熟、看忙罢、中秋节、看冬等,每次都要拿足礼馍。还有这边有事,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娃上大学、盖房立木(上楼板)等,你一得通知就要赶来。拿馍事小,“行门户”(礼品、礼金或抬食摞等)事大。如果你当缩头乌龟,紧要时掉链子,对方会很生气,除了抱怨,还会放下一口狠话:“不来了永远就嫑来!”如此,你将面临被“丢搭”(因违约遭抛弃)的风险。其实你来我往并不对等,女们也不奢望太多。比如父母及舅舅等长辈亲戚看你,元宵节送灯照例要来,大事通知一般要来,其他情况则悉听尊便。秦腔戏《看女》,那个溺爱女儿讨厌媳妇的任柳氏,她说:“今日天气晴和,我蒸了几个南瓜包子,想去把娃看一下。”随即骑上毛驴就出发。不追往的亲戚,不必常来常往,一般事情不会通知,女们过年拿的礼馍仅两个油角角就好,自然不宜在这样的亲戚家里吃饭。

  按理说,亲戚之间追往与否,属你情我愿,谁也不必勉强。但实际中也有例外。毋庸置疑,父母亲会追往女儿,舅家一般也该追往。这个时候你应一视同仁,因为“娘亲舅大”,厚此薄彼只会失礼。当然,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和堂兄妹、表姊妹等,就不大存在这些问题了。

  追往走亲戚一直要走到这家主人过世,之后周年出门,直至三周年,这时亲戚家会主动跟你说,以后就可以不来了,这叫挡客,或直接声明追往关系到头了。如你执意走动,人家还会再挡一次。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之后就没人招识(方言,指接待、理睬)你了,因为谁也不会因为一个没眼色的老亲戚而坏了门风。但这家主人尚在,你却无故不来,这说明你已失信,是你自个儿将这门亲戚“抡搭”(也叫“蹬搭”,意思“断亲”)了。

  追往于出嫁的女子而言,如同订立合同的要约人,务必既追又往,善始善终。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往之“追”正取“追赶”之意。为什么要赶?赶点呀。门户紧火,时辰不等人。再说逢年过节尽孝道,亲戚过事看追往,岂能晚点落后。追往之“往”表示出门,到某地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说西周战士在春天里开始东征。现在有人问:“你今天往哪去?”答:“往我渭家去。”这个行动在女子看来是“往”,而在渭爷渭婆的眼里却是“来”。但见两位老人迎风立路中,远远地招手,喜滋滋颤巍巍呐喊:“我娃来了!”故,“追往”也是“追来”,往与来彼此成全,其实就是来来往往。如此,“追往”意即赶着出门,就是走亲戚。亲戚走动,追往先行。

  女儿出了门,脱胎换骨为人妻为人母,但思亲念娘无不萦怀,其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岂是“泼出的水”那么简单。斗转星移,今非昔比,但“追往”之风及大家经年累月的坚持,实质是感恩之行和责任担当,还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意味。□郭发红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