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赋中的龙意象
日期:2024-01-23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阴历癸卯兔年即将过去,甲辰龙年在望。中国人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伴随着五千年的岁月变迁,“龙文化”深入到中国文明血脉中。今天,海内外的华人无一例外地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龙文化”张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注着中华民族亘古及今的文化认同和种族认同。它不仅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且也成为古今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龙,有一个从“物象”到“意象”的生成和抽象过程。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龙究竟为何物?在中国古籍记载中,龙是确有其物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是说,龙是一种带有鳞甲的动物。《周易》中有“飞龙在天”和“见龙在田”的记载。还有的专家研究认为,中国远古文字中没有“鳄”字,因此被称为“龙”的动物,很可能就是巨型的鳄鱼。这些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确实有一种体形较大的爬行动物,人们可以用来畜养,而且将之与氏族承继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应该就是“龙”图腾的起源。也就是说,从将“龙”的性格特征与氏族的兴衰哀荣联系在一起时起,就完成了“龙”从“物象”到“意象”的抽象和升华,使之成为一种象征体,从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中国古诗词中,以“龙”为题材的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早在先秦时期,从《诗经》到《楚辞》,诗人们就扇动想象的翅膀,铺排龙的吞吐,讴歌龙的神圣、吉祥。《诗经》中写道:“蓼彼萧斯,零露瀼瀼(rángráng)。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说自己在艾蒿葱茏、露珠摇曳的季节见到了“龙”的化身周天子,他的品德高尚,祝福他万寿无疆。又如《诗经·酌》说:“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qiāoqiāo)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酌》是《大武》曲中的一首,歌颂周公平定叛乱的功绩。这里“我龙受之”中的龙就是指的“周天子”。《楚辞》中的“龙意象”更加诗化,有专家经过统计,《楚辞》中的“龙意象”达到43处,如其中“神龙”被用来隐喻德行高尚,不同俗流的君子和贤者。诗人感叹:神龙离开水到了陆地上,就要受到蚂蚁的欺负;神龙都是这样的遭遇,何况贤者呢?

汉魏时期,在大量的散文特别是赋文中,“龙意象”除了与皇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外,成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喻体。当我们读司马相如脍炙人口的《上林赋》时,不禁被作者笔下“凌三嵕之危”的秀美山川所陶醉,更从中读出“龙”意象的铺排。“于是乎鲛龙赤螭”“青龙蚴蟉(yǒu liú)于东箱”,前者是作者想象有鳞的蛟龙与无鳞的叫赤螭(chī)的龙与群鱼游于水间,后者以“龙”喻马。东汉著名散文家班固的《两都赋》中写道:“黄龙之瑞,以为年纪。”在中国古代,“黄龙”代表着好运和福气,因此在庆祝和祈福活动中常常以黄龙为主题。汉宣帝以“黄龙”为年号。班固在《两都赋》序言中还描写了汉朝“福应尤盛”的文化氛围,最好不过地说明了“龙意象”与中国传统国民心理的关系。

在唐诗宋词中,“龙意象”进一步被精神化、人格化和符号化。一是如杜甫以“龙意象”寄托自己的忠君思想。“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传统“龙脉”文化的坚守。二是李白以“龙意象”象征大自然的壮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熊咆龙吟殷岩泉”,飞瀑流泉,龙吟熊咆,深林巅峰跃然之上。三是白居易笔下被赋予文化批判寓意的“龙”,诗人写“龙”“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然而,人们虔诚呈献的供品,却“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四是宋代诗人陆游笔下作为大自然力量的“龙”。《龙挂》一诗中,面对“成都六月天大风”,诗人倏然联想到“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用现代科学理念来看,作者所描写的,应该是“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充分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杨焕亭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