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父子宰相
日期:2022-05-24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中记载:刘宽,“父崎,顺帝时为司徒。”据《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介绍,司徒,“掌人民事”“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

东汉的司徒、司空、太尉合称“三公”,这三个官职位高权重,与后世的宰相相当,所以后世称刘崎、刘宽为父子宰相。

据刘氏谱料记载,公元前178年,汉高祖刘邦的长房裔孙朱虚侯刘章被汉文帝刘恒封为城阳王。王莽篡汉后,城阳国被废,那时的城阳王刘俚被贬为平民。公元7年,刘俚携长子刘仕从两千里之外的国都(今山东莒县)迁徙到弘农郡华阴东——大汉王朝400多年唯一一对父子宰相刘崎、刘宽的出生地。

1932年的《华阴县续志》记载:“汉太尉刘宽故里在县东二十里还牛堡。”还牛堡位于潼关、华阴交界310国道以北,又名刘家村,是个古老的小村。奇险灵秀的西岳华山雄踞其南,波涛汹涌的渭河、黄河萦绕其北。

刘崎,字叔峻,被称为弘农刘氏始祖,系汉高祖刘邦十四世孙。刘崎任司徒期间,恪尽职守,上为朝廷效力,下为百姓造福,但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之臣,最终却以“灾异”之名被免。刘崎在任时,梁皇后梁妠的兄长、大将军梁冀大权独揽,梁冀专横跋扈,残忍贪暴。他穷奢极欲,大肆搜刮财富,为其修建豪宅。清廉正直的司徒刘崎,为矫正时弊,多次上书规谏,控告梁冀的不法行为,要求予以惩戒,但顺帝刘保碍于情面不敢下手。这样一来,梁冀对刘崎更加怨恨,他怂恿奸臣周举等人处心积虑借机扳倒“眼中钉”刘崎。

阳嘉三年(134年),洛阳、长安一带春夏持续大旱。汉顺帝刘保在德阳殿庭院祈求上天降雨。他召见尚书令周举等人,当面询问政治上的得失,周举等人回答:“对官员的任命应当慎重,要排除贪污、疏远奸佞之臣。”刘保问:“谁是贪污?谁是奸佞?”周举说:“司徒在职六年,未闻有忠言异谋,他就是贪佞之臣。若斥退贪佞之臣,天雨必至。”

就这样,周举等人以招来“灾异”之罪名栽赃陷害,借皇帝之手弹劾刘崎。当年十一月,刘崎被免去司徒之职,蒙冤多年后逝世,刘宽葬父于华阴祖茔。

刘宽,刘崎之子。《刘宽碑》和《刘宽后碑》记载:“公讳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刘宽碑》记载:“公托受纯和之气,素有乐道宁俭之性。”“幼与同好镌坟典于茅庐,是以根经纬,综精微,诲童冠而不倦。”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将军以礼胁命,举高第,拜侍御史,迁梁(今河南汝州)令。”建和三年,弃官丁父忧,归家守孝,重操旧业,教授生徒,专心致志研习儒学经典。永兴二年(154年),“公车征拜议郎、司徒长史,入登侍中。”延喜八年(165年),“转拜尚书”,不久“迁东海(首府在山东曲阜)相”,后转南阳太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刘宽认为安民是治国之本,他主张以儒家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以爱民之心施政。他提倡德治,注重教化,轻刑薄赋,反对严刑酷罚、奴役百姓。他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因此,“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后人把“蒲鞭之政”用来颂扬官吏的宽厚仁德之治,“刘宽蒲鞭”也成了仁政的代名词。

《后汉书·刘宽传》载:宽夫人秦氏,想令丈夫发怒,专门等到朝会之时,朝服穿戴完毕,要上朝面君,夫人使侍婢捧肉汤,佯装失手,故意洒在刘宽的官服上,侍女慌忙收住汤碗,吓得跪地求饶,而刘宽却神态自然,急忙搀扶起侍女,不但没发怒,反而轻声慢语地问:“羹烂汝手?”(肉汤烫伤你的手没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试夫令恚”的故事。

刘宽墓在洛阳上东门外官道旁,名太尉冢。碑有两刻,其一曰汉故太尉车骑将军特进逯乡昭烈侯刘公之碑,其二曰汉太尉刘公讳宽字文饶之碑。两碑皆篆额有阴,由东汉著名学者桓麟撰文,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书丹,其字汉隶结构严整,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堪称书法之精品。□张喜龙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