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违背历史真实
日期:2010-04-16   来源: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广为人知。不过,据法国中文媒体《欧洲时报》网转引的一篇文章透露,法国中学教材中,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2年,作品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题材,描写了教师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了法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上述文章写道: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属于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名居民中,只有5万人说法语。但在《最后一课》中,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这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是法国本土上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域,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历史上,阿尔萨斯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1618年至1648年战争后,根据相关和约,割让给法国,但当地居民普遍对法语存在抵触情绪。普法战争 (1870年——1871年)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当地被纳粹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归还给法国。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后,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
    该文章写道:“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该文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再继续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最后一课》?我从来 没 有 看过”。法国退休工程师菲利普在电话中告诉笔者。当得知这篇文章在中国家喻户晓时,他很是吃惊。
    (刘一)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