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焦虑与武大丑闻
日期:2009-10-16   来源:
  上周,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国人不得不无奈地重演对获取诺奖的集体性焦虑。与此同时,百年学府武汉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而被捕。有网友称: “整个武大都传遍了,真是大快人心!” (《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
    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细究却有某种深刻关联。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这显然不是一句科研投入少、条件装备差和欧美偏见能搪塞过去的,恐怕还得归咎于本土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而创新能力弱的根子则在于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追求真知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的韧劲、宽松自由的环境……
    国内大学的现状难以让人乐观。申请项目、接待评审、归纳结题,科学研究的哪一个环节不充斥着对教授们公关能力、社交能力、人情世故能力的考验?只因为科研项目及其评价大权操控在管理部门手中,或被关系与门户左右,而恰恰缺少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真正的学术评价。在国内大学,仅仅当教授是不行的,还得身兼一官半职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流风所及,重要的科研课题往往都被大学官员领衔,各类资源也被掌控在官员手中,以至于出现某高校40多名教授竞聘一个处长的丑闻来。
    官场文化与市场文化在国内大学甚嚣尘上,学术文化反而退避三舍。人人都忙着争项目、发文章、拿奖励,大家都抢着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和上下讨好的表面文章,再不济的干脆干起剽窃造假的勾当。还有多少学者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学术经?我们的大学又能为潜心学术的学人留下多少不受污染的空间和土壤?
    回到 “武大丑闻”上来,为什么学校三、四把手被捕,师生们会觉得 “大快人心”而不是 “引以为耻”?有教育专家评论说,这说明师生们对其做法早已看不惯却无能为力。这从根本上表明大学领导的选拔、评价与监督,师生大多无权知情、无权参与,这是官场文化对学术组织的最恶性的介入。而个别领导放弃学者操守、教育理想,实在是现实大学管理制度的某种必然,也加速了大学的教育与学术堕落。
    或许我们该把灼热的目光从对诺奖的焦虑和期待上暂时挪开,而去注视一下大学官场文化与市场文化泛滥所导致的学术堕落。只有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的大学才能回归正途,诺奖才有可能在不期然间悄然降临。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