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解密档案中重写苏联
日期:2009-10-09   来源:
    中国人原来和苏联是一个话语体系,一个阵营内的。苏联人想说什么,内在含义是什么,中国人能看明白,美国人则未必懂
    年近60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在历史学界,他算是个“异类”。没有正规的学历,却曾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等职务。他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而他本人则被评价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
    从航空兵、锅炉工、商人,再到史学家,沈志华的人生显得不同寻常。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个人出资100多万元,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案的经历。
    1989年苏联解体,大批秘密档案解密,许多国家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蜂拥而至。那时,刚在商场上赚了些钱、又想回头做学术的沈志华,萌生了去俄罗斯搜集历史档案的想法。他曾联系社科院,被告知审批要很长时间,干脆自己出资,于1995年奔赴俄罗斯。“到了那儿才发现,已经去迟了,很多东西不让看了。”
    2009年8月,由沈志华主编的全面解读苏联74年兴衰史的专著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出版。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大量运用苏联解密档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从档案做起,从专题研究开始,把一些重大问题,一个一个拐点的问题都弄清楚,再连贯起来,就容易看清历史脉络。”沈志华说。
    中国人反观苏联历史会更深入一些
    沈志华:苏联档案解密,应该是在苏联解体以后。解密范围最宽的应该是1992~1994这三年。因为那是最混乱的时候,(档案馆)都开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直接用缩微胶卷拍回去研究。这是国家行为。个人呢,各国的记者、学者等等,都蜂拥而至。
    那时候,1991年以前的档案都解密了,比如,苏联怎么解体的,开会商量如何解散华沙条约组织等,这些档案都有,我这儿就有。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什么时候到的俄罗斯?
    沈志华:我1995年到的,1995、1996、1997每年都去,但那会儿档案馆已经不愿意让你看了,不让你随便复印,要审查,更不能整卷整卷地抱走。原来是整个一个库,你给十万美元,照片哗哗一拍就都拿走了,美国人就是这么干的。
    我们去的时候,费用已经非常贵,印一页就好几美元。到普京上台以后,整体性地收缩,有些档案根本就不开放。但最近10年,俄罗斯人自己编的苏联档案集越来越多,但那是人家挑的,他有他的思路、想法,未必跟你一样。还有就是有些东西他不愿意让你看到,比如,我看到中苏关系的档案里有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没有收。
“不知道苏联人当年提了那么多意见”
    《瞭望东方周刊》:哪些重要文件?能否举一两个例子?
    沈志华:比如,1949年的一二月份米高扬到了西柏坡。这是苏联第一次派最高级的领导人——政治局委员——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五大书记会谈,前后会谈了12次。现在俄国人编的档案集里把米高扬给斯大林的备忘录都公布了。但是,斯大林给米高扬的指示一件都没公布。你只能通过米高扬说的一些话推测斯大林跟他说了什么。
    例如,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关于外蒙古独立的问题。当时中国共产党马上要掌权了,外蒙古独立出去全国都反对,是被美国人、苏联人逼的,蒋介石签了那么个条约。毛泽东就很想把它收回来。他也知道,苏联对这个事情非常敏感,就跟米高扬拐着弯说,如果政权回到人民的手中,考虑到整体民族统一的问题,是否可以把外蒙古收回来。
    米高扬把这个事告诉斯大林。第二天他跟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让我告诉你,如果要谈到蒙古民族统一的话,那么就不是外蒙古统一到内蒙古,而是内蒙古统一到外蒙古去。毛泽东大笑说,以后再也不谈这问题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这些史料当中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东西,能否举几个典型例子?
    沈志华:那太多了,很多还比较重要。比如,中苏同盟条约到底是谁起草的?咱们的书上都说是中国起草的,实际上是苏联起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看了,没改几个字就发回苏联,苏联方面说,那就这样搞吧。真实过程就这样。这有大量档案为据:1950年1月5号,苏联开始起草第一稿,那会儿周恩来还没去,也不知道要签个什么样的东西。当中国人到的时候,人家已经改了七稿,而且斯大林都批了,才交给中国人。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什么比较典型的例子?
    沈志华:比如,中苏同盟问题,当时包括美国人都在争论。如果1949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到了北平,历史是否会改写?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当时失去了和中共搞好关系的机会,是政府决策失误。苏联档案解密前,对这个事情一直有争议。现在比较清楚了,对于美国来说1949年根本就不是个机会。
    当时美国有没有可能跟中共搞好关系呢?有,但不是在1949年,而是1944年。因为那时美国有一批外交家和军人,比较倾向共产党。在一年时间里,曾有美国军官团陆续到延安,毛泽东多次和他们谈话,表现出想跟美国搞好关系,但后来美国政治右倾了,这条路就封住了。
中苏分裂的新解读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你对档案的研究和解读,为什么后来中苏会决裂,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沈志华:我把苏共二十大前后的档案都研究完了,二十大的时候,包括1956年,甚至1957年,中苏并没有原则的分歧。那时候,苏联提出“三和”的路线,毛泽东是赞同的,中共八大也是这个路线,苏联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提出七项措施,毛泽东写了“十大关系”,都是一致的,确实有一些不同看法。比如,对于批判斯大林的问题,毛认为要三七开。苏联很快表示同意,对斯大林的批判,后来苏联的调门就变了。苏联共产党还把中共政治局的文章 《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作为学习文件下发,毛泽东很满意,说我们有点分歧,但已经合拢了。所以,分歧不是始于苏共二十大。
    从逻辑上讲,分歧也不一定就导致分裂。美国跟法国、英国,英国跟德国,日本跟韩国,也是分歧非常多。可是他们没分裂,为什么?因为他们通过谈判来减弱或者解除这种分歧。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因为构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利益,而利益是可以让度和分割的,就是多点少点的问题,不会导致同盟的整个破裂,这是在现代国家关系中通行的准则。
    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年年评价中苏关系,认为中苏不会破裂。因为美国认为这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的意识形态,共同的政治标准,共同的敌人。可是1962年,中苏还是分裂了。
    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生分歧只有两个结果:一种是一方吞并另一方,比如,匈牙利事件,苏联跟匈牙利发生了分歧,出兵占领了匈牙利。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 “布拉格之春”,也是这个结果;再就是分手,“苏南冲突”是个典型,共产主义同盟刚建立一年,苏南就分手了。苏联倒是想打南斯拉夫,弄了七个师在匈牙利边界,但美国干预,苏联不敢动。中苏分裂也是一个典型。
    我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当中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这种国家关系在上世纪40年代,甚至到60年代,都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不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关系。他们是从党的关系过渡到国家关系的,很长一段时期是混在一起的。
    中苏之间就非常明显,中苏分裂,首先是两党分裂,两党意见不一致,最后导致国家分裂。
    苏联跟南斯拉夫冲突的时候,南斯拉夫说苏联是霸权主义,可回头看看,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那还不也是攥小鸡似的,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谁上谁下都由铁托说了算,哪里有什么平等可言?就是因为这种关系上的混乱,产生了矛盾,也没法谈,中苏也必然分裂。
苏联历史的启示
    《望东方周刊》:你在这部书的绪论开篇,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是历史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你可以简要地说一说这方面的问题吗?
    沈志华:现在说还为时过早,有些事还没有弄清楚,我只是有个思路,还需要再深入研究。
    简单说,苏联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是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的。就是一个后发达国家、后现代国家想要进入现代社会,到底走什么路,资本主义道路是否还能走得通?或者人家是不是让你走?都是个问题。所以,当时做这个选择,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而沿着斯大林设计的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道路,中间想转想扭,没扭过来。这个“扭”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早引进市场机制何至于走到今天的地步?早引进民主,何至于引起人民的反抗?等到了戈尔巴乔夫,苏联已经病入膏肓了。
    中国之所以能走下去,就是因为走了改革的道路,坚持改革30年。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走了6年没走通,就返回去了;赫鲁晓夫改革8年没走通,也返回去了;到了戈尔巴乔夫,走不通了。但中国坚定地走向改革,所以搞起来了。
    从苏联的例子能看出来,不改早晚得走向崩溃。就像压力锅的道理一样,早点开点缝,慢慢放气。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矛盾,矛盾不解决,都会造成危机,都会形成压力。压力就是社会危机,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不断把危机化解。所以,改革就是不断地摸索,释放压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特约撰稿李雍丽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