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工邓建军
日期:2005-04-25   来源: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躁动而充满各种诱惑的年代,“当工人没出息”的声音不绝于耳。21岁的邓建军从江苏常州轻工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进入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纺织行业的电气技工。
  这是1988年8月,苏南大地经商潮涌,更多的人开始把金钱和财富当做成功的象征。没有谁更多地去留意刚刚走出校门的邓建军,只是知道这位憨厚老实的小伙子常常面带微笑,毕恭毕敬地向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问声“师傅好”。
  然而,职业的平淡并没有消磨掉邓建军的意志。在平静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处依然孕育着波澜,笃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位技术顶呱呱的好工人,笃信“黑牡丹”最终能够成为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舞台。
  时光荏苒,17年过去了。今天的邓建军依然不笑不说话,依然见人毕恭毕敬地问声“师傅好”,却已经在一线工人岗位上赢得了累累功勋———
  邓建军在世界纺织业中率先破解连续生产不停车的牛仔布纱线染色难题;
  邓建军研制的“颜料组份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填补了世界空白;
  邓建军挑战世界级难题———预缩稳定率,令世界同行刮目;
  邓建军高超的维护设备能力,让日本客商大呼见识到了“中国功夫”;
  ……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邓建军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想过的荣誉,从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能工巧匠”。
  今天,致力于产业升级的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与热情,呼唤并期待着高级技术工人的出现。当年笃定要当“技术顶呱呱的好工人”的邓建军,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做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当个有技术的好工人,值!

  技术改造永无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让邓建军拥有了向更多困难挑战的资本与自信。
  
上世纪90年代初,年产值不过百万元的常州黑牡丹集团公司迈开了兼并扩张的步伐。在中国纺织行业的重新洗牌中,这家里弄小厂寻找着新的机遇。
  1992年,黑牡丹公司兼并了第一家纺织企业———常州市第十织布厂,得到了50台进口剑杆织机设备。尽快让机器运转起来,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效益,成了摆在职工面前的首要问题。
  时任机械维修工的丁东明对织机初步检修后,这样向公司领导汇报:“机器许久不用,电气维修至少得花半年时间。”
  谁来担当重任?公司董事长曹德法提出:“让小邓试试吧!”在企业里,他听到过太多称赞这个年轻人的声音,便把这次检修当成一次对邓建军的考验。
  第二天,邓建军带着助手到被兼并的厂子“上班”了。一打开织机的箱盖,两人顿时傻眼了———这哪里是线路板,简直是一堆乱麻。机器黑乎乎,里面随时可能跑出老鼠,助手变得缩手缩脚起来。邓建军却二话没说,平静地将手伸进了机箱。
  设备改造不是靠勇敢就能完成的。50台织机甚至连线路板原理图都不知下落,邓建军的工作也只能从制图做起。
  制图?说起来容易,干起来有多难啊!光是一张线路板上,就有2000多个点需要一一测试、分析和计算。
  邓建军每天蹲在织机旁,一干就是十四五个小时。只需做简单机械维修的丁东明感到十分意外,因为邓建军维修设备电气的速度几乎与自己同步。一个月后,50台织机重新运转。要知道,这是别人要花将近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董事长曹德法大吃一惊,彻底相信了自己曾经听到过的对邓建军的评价,“这个年轻人确实不错”。
  在以后的工作中,邓建军给了曹德法更多的惊喜。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惊喜,让“黑牡丹”在中国乃至世界纺织舞台上绽放得更为灿烂。
  技改永无止境。每一次的探索,都让邓建军拥有了向更多困难挑战的资本与自信。在世界纺织业中,牛仔布纱线染色始终被一个难题所困扰。机器染完一缸布后的停车过程中,因为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总要产生将近600米染色不均的废布,给企业造成极大浪费,影响生产进度和产量。
  看着每次停车造成的3600元损失,从小过惯苦日子的邓建军心疼极了。于是,他访专家寻找灵感,查资料捕捉信息,就连做梦都在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邓建军把18项纺织新技术在脑子里“放电影”,逐一进行分析。经过再三论证,他提出了改直流调速为变频调速的设想。光是方案的设计,邓建军就用了足足两个月,因为只要一个信号隔离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最难的是改造完毕进行试车。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没有成功改造的先例,大家都为邓建军捏了把汗。开车以后,只听“嘣”的一声,新装上的主要器件变频器炸裂了。再换一个,又是“嘣”的一声。
  接二连三的爆炸声,快要把邓建军炸懵了:“一个变频器就是四五千块钱,第一天就炸了两个,后来又炸了5个……这可是好几万元啊!”
  这是邓建军第一次充当“心脏”进行独立技改,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他天天泡在试车现场,反反复复查找原因。
  经过细致的排查和分析,邓建军确信自己没有错,可能是买来的国产变频器存在问题。果然,厂方专家上门检验后承认,由于没有按照邓建军的要求进行光电隔离,变频器存在质量问题。
  换上合格的变频器后,试车终于成功!邓建军绷了好几个月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邓建军带着同伴日夜奋战,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4次改造,在国内率先解决了连续生产不用停车这一世界性纺织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专家论证认为,改造后的设备操作程序更为优化,功能先进性部分超过同类进口设备。
  1981年进厂的蔡志忠是染浆联的值班长,亲眼见证了这套关键设备的“新生”。他说:“在邓建军的改造下,染浆联合机的各方面性能都可以跟国际先进设备相媲美,这确实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每一次攻关都不轻松,需要付出百倍心血。但是,伴随成功而给企业创造的财富更让邓建军骄傲。

  从投诉科回馈来的客户反映,让成品车间主任姚文浩感到十分难堪。公司出口的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稳定,生产的仔裤裤管经常产生扭斜,裤缝不直,谁还会买?
  难堪归难堪,姚文浩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调节布料拉斜尺寸全凭值车工的手感,不同的人感觉不同,产品当然不稳定。手感最好的值车工,织出的布合格率总是最高。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值车工都有最好的功夫呀!
  姚文浩陷入的尴尬,邓建军也注意到了。每天和各个车间的机械设备打交道,这位小伙子总能最早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非要解决才肯罢休。
  然而,当时的邓建军不过是一位电气维修工,修设备的知识还算够用,改造设备就需要弄清楚更多的工艺原理。于是,邓建军的书桌上多了许多织造工艺书籍,姚文浩成了他虚心请教问题的老师。
  一个星期以后,邓建军的新装置诞生了,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稳定的问题迎刃而解。
  原来,邓建军在拉斜滚筒上装了一个类似地磅的装置,再利用传感技术将拉斜区域的张力数字直接显示出来,让值车工一目了然,调节拉斜尺寸自然心里有底。
  用上新技术以后,值车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也始终保持稳定。姚文浩忍不住四处夸奖邓建军:“谁能想到用地磅呀?谁能想到用数字说话呀?还是咱们的小邓行啊!”
  如果说这次技术改造让姚文浩对邓建军刮目相看的话,那么,邓建军攻克稳定布料预缩率难题的非凡举动,则征服了世界纺织染整行业的同行。
  染整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色差和缩水率的问题深深困扰着黑牡丹公司。由于企业生产的牛仔布大多出口海外,缩水率的高低波动不仅影响出口产品的质量,更有可能造成国际索赔。
  1999年,客户对于产品缩水率的投诉多了起来。为了黑牡丹公司的信誉和发展,邓建军又一次承担起技术攻关的重任。
  公司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相信,邓建军迟早能够解决稳定预缩率的问题。
  然而,邓建军却清楚地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多么复杂的一道难关,为了攻克这道难关,自己又要吃下多少苦头。
  害怕吗?当然不怕。退缩吗?当然不会。每一次攻关都不轻松,但是伴随成功而至的成就感更让邓建军迷恋。
  又一个世界级难题,又一次艰难的攻关。看着成天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姚群的心中不禁担心起来。这个时候,邓建军总是把笑容当成安慰妻子的惟一方式。
  白天连着黑夜,邓建军与科研小组的成员们一道奋力攻关,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熬得通红。
  失败,还是失败。但是,正是在不断的失败中,科学的探求逐渐接近着真正的答案。
  通过运用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善结合,邓建军利用电脑进行后整理阶段统一控制,一举突破常年困扰企业的重大难关,使得黑牡丹公司生产的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牢牢控制在2.5的范围内,明显优于3的国际标准。
  这一次技改接近完美,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从此,“黑牡丹”在国际市场技压群芳,成为畅销美国市场的三大牛仔服装面料之一。
  董事长曹得法评价说;“稳定预缩率的意义并不在于缩小了预缩尺寸,而在于“黑牡丹”掌控了这一处于世界纺织业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邓建军始终痴迷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海洋。他说:“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业发展的滚滚车轮远远甩掉。”
  
  在人生中最为灿烂的青春岁月里,邓建军从一个中专毕业生成长为黑牡丹公司的栋梁之材。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邓建军对于自己成长秘诀的惟一回答,也是人们从这位大名鼎鼎的技术工人身上能够找到的惟一答案。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跨出江苏省常州轻工业学校校门,进入黑牡丹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织厂工作。
  此时,曾经创造辉煌的常州纺织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大批已经使用几十年的老旧设备加速淘汰。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是“干部”身份的邓建军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去,从此给自己贴上了“工人”这个身份标签。
  然而,工人就是好当的吗?
  进厂不久的一个深夜,邓建军负责保养维修的一台机器出现故障,好长时间也没有修好,不得不向师傅紧急求援。
  师傅来了,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问题。原来,这只是一个与电气搭界的机械小故障,十几分钟就能修好。
  听了师傅的话,邓建军感到很惭愧。
  然而,更让邓建军心疼的事情还在后头。有人悄悄告诉这位小伙子,因为维修耽误了过多的时间,企业一下子损失了好几千元。
  邓建军由此彻底顿悟:“工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市场经济淡化了工种概念;订单是市场下的,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应当去学习什么。”
  对于刚刚跨出校门的中专生邓建军而言,需要学习的应用知识太多了。越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越是坚定了不断学习新技术的理想和目标。
  17载春去秋来,妻子姚群默默地注视着邓建军付出着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下班,别人一家总是大人孩子欢声笑语,邓建军的家却总是寂静无声。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时间,邓建军雷打不动。
  一次,邓建军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层印制板设计程序应用手册》,顿时如获至宝。当时,复印技术尚未普及,他竟与工友利用空余时间日夜突击抄写。这本近300页的专业书,三个人整整抄了两个星期……
  常州的冬天特别湿冷,邓建军就躲进被窝上网查找最新技术资料。看到丈夫握着鼠标的手在被子下面来回移动,看到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孤独寂寞的样子,姚群忍不住又气又心疼……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7年,6200多天,邓建军始终像海绵吸水般痴迷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海洋。别人夸赞他“勤奋用功”,邓建军却说“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业发展的滚滚车轮远远甩掉”。
  邓建军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叠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多年来消化洋设备和技术创新的资料和心得,被工友们称为颇具实用价值的“活辞典”。
  从邓建军的这叠笔记本上,大家懂得了什么叫刻苦钻研,什么叫忘我工作。
  邓建军从一个中专生起步,自学考下了微机及应用专业大专,又继续自学江苏大学计算机及应用本科。在感动于他在技术革新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的同时,人们同样感动于他显示出来的执著学习精神。
  邓建军的徒弟徐文虎是大专生,跟着中专出身的师傅工作了10多年,却越来越感到两人的差距始终在拉大。
  当然,在研制牛仔布染色在线控制的时候,邓建军曾经向自己的徒弟请教计算机通讯方式方面的问题。但是,徐文虎懂得,仅靠一门专业并不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自己将包括纺织工艺、机械构造等专业知识复合应用的能力,要比邓建军差了一大截。
  看到邓建军不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徐文虎不敢有一丝懈怠。他说,要想成为师傅那样的企业栋梁之材,就需要像师傅那样具有“百分之百的兴趣”和“付出百分之两百的执著和勤奋”。
  在公司团委书记席中豪的记忆中,邓建军的身影总是和加班加点连在一起。然而,有一天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感到不解。
  这天下班,邓建军既没有洗澡也没有换工作服,反常地催促正在打印资料的席中豪:“快点,我要锁门了。”
  在厂门口的小摊上,邓建军匆匆买了一个面包走了。席中豪百思不解,一贯早来晚走的邓建军怎么像是换了一个人?
  2003年6月,席中豪和邓建军一起去上海观摩国际纺织工业博览会。
  人山人海的参观者中,邓建军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被德国祖克公司的总工程师特别请进了贵宾室交谈。
  看到这一幕,席中豪终于彻底明白了,匆匆离去的邓建军是在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外语。
  如今,邓建军不仅能够运用英语进行通畅交流,还能直接阅读德文和西班牙文资料,浏览国外技术网站和与外方技术人员互发电子邮件更算不上什么难事。

  邓建军正在用自己在技术改造路途上的奔跑,书写着一位中国技工震惊世界的东方传奇!

  参加工作17年,邓建军共解决重大技术难题23个,参与技改项目400余个,其中独立完成145个。
  今天的邓建军,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享受成功的果实。他不仅是企业里惟一享受8000元月薪的职工,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连11岁的儿子邓峰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常州已经成了名人。不乏天真的孩子还这样问过妈妈:“你为这样一个老公自豪吗?”
  然而,邓建军从来不曾将“成功”二字放在心上。当人们赞美那些成功的技术之花时,他想到的却是自己经历过的无数次失败,“我失败的次数更多,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尽管邓建军坚持认为自己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尽管邓建军从来不对任何问题做出绝对的回答,“黑牡丹”的职工们却已经把他的名字与“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在一起。
  为了随时找到这位企业少不了的“能人”,邓建军享受着公司领导的待遇,由企业配备了通讯设备。他的手机和住宅电话的号码,就贴在每个车间的墙上。几乎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邓建军都出现在故障现场。
  今天的邓建军可谓荣誉等身,然而,他却在淡淡的一笑中把耀眼的光环轻轻拂去,依然随时毫无怨言地接受工友们的每一次紧急召唤,依然对技术改造保持着往日的执著追求。他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地与世界看齐,要在世界制造业中找到中国技工的位置。
  这位外表木讷的技术工人心中的火热情怀,远远不是几句豪言壮语所能简单展现的。
  1997年,黑牡丹公司从德国进口的气纺机中枢系统变频器烧坏了,急需更换。这种变频器属于世界纺织高新技术,不但价格高达9万元,订货周期也要两个月。
  9万元?这要工友们付出多少劳动才能省下来?
  两个月?这会给公司生产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邓建军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他和同伴们认真研究分析图纸,多次计算测试数据,重新确定参数和模拟调试,大胆采用类似的国产变频器更换替代……两天半以后,机器正常运转!
  德国公司听到消息,十分震惊,专门派出专家赶赴黑牡丹公司。
  挑剔的检验结束了,德国专家不得不翘起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气纺机变频器的成功替代是一次漂亮的防御战。相比而言,对另一家德国公司提供的清梳联电动机进行改造,则是一次漂亮的攻坚战。
  清梳联是一种从清梳棉花开始到纺制棉花生条的联合机械。邓建军发现,这套进口设备运行稳定性很差,一旦发生故障,跨国供货周期长,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于是,邓建军大胆采用交流变频器调速替代直流调速,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当国内棉纺织业一份权威杂志推出这项最新科技成果时,“黑牡丹”采用这一技术的清梳联设备早已安全高效地运行了两年多时间。
  这些年来,邓建军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无法估算。
  后织车间有数百台OMNI喷气织机和GAMMA剑杆织机,每台织机都要使用一只形状类似小肥皂盒的经纱张力传感器。
  由于织布机在织造过程中高速运转,张力传感器长期处于700次/分钟的高频振动中,非常容易疲劳导致损坏。
  每只张力传感器8000元,坏了就换,没了再买,谁都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可是,邓建军就是觉得这样花钱不正常。
  今年1月,邓建军主动找到公司总经理,提出尝试解决传感器维修问题。
  下班了,邓建军像往常一样没有回家,第一次把张力传感器拆开来研究。
  传感器里的线路密如蛛网,又没有图纸可以参考。邓建军找来了放大镜,借助强光勉强看清了表层的情况。但是,这个体积很小的线路板结构复杂,表层能够用放大镜看清楚,中间层又怎么办?
  邓建军找来专业仪器,通过计算机一点一点地把线路模拟再现,自制出张力模型。不眠的48小时过去了,他终于确认了出现故障的元器件———这个小小的元器件的市场价格仅为0.01元!
  8000元:0.01元———仅此一项,企业又可以节约几十万元资金,同时解决了由于张力传感器受损后造成的纺织品疵点。
  邓建军笑了,笑得那样满足。
  ……
  在邓建军的眼中,技术改造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技术改造带来的快乐也永远没有尽头。
  漫长的17年过去了,邓建军在企业提供的肥沃土壤上自由成长,成为一位光鲜夺目的中国技工。
  很多当年的同学商海搏击,早已拥有百万家产。邓建军依然是那身工作服,为每一个技术难题的解决而满足喜悦,甘之如饴。
  “如果再过17年,你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面对这样的提问,邓建军用微笑做答:“那太远了,不是我现在要想的事情。”不过,他那张憨厚朴实的脸上,自信却毫无掩饰地浮现出来。
  这是浓缩着黑牡丹公司企业文化精神的一首诗———
  在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
  夕阳西下之际,
  一头狮子在沉思———
  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
  一头羚羊在沉思———
  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那么,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
  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
  太阳每天都要升起。在追求技术的道路上,邓建军已经毫不停顿地奔跑了17年,并且还要继续奔跑下去。
  当代全球纺织高新技术的舞台上,邓建军正在用自己在技术改造路途上的奔跑,书写着一位中国技工震惊世界的东方传奇!

关键词:|工人|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